周五傍晚,美国旧金山有一个人气凝聚点。意大利区和中国城交汇处,也就是十字路口是一家书店—城市之光书店。它就像一道门,你想了解旧金山吗?请进。
即便是周五的晚上,这家书店的客人依然络绎不绝。游客们慕名而来,想看看据说是这个城市精神象征的书店,反正它会开到半夜;也有些居民吃过晚饭,来这里约会看书,或者买书之余和店员闲聊。谁都不会好意思在这里大声说话,如果上下楼梯发生了吱吱呀呀的声音,人们会有些窘迫,就好像在图书馆里吃东西发出的声音。
保罗是城市之光的购书负责人,一个日裔美国人。他一生只有一个雇主,就是城市之光。他说,如果听到别人困惑于城市之光究竟是一家书店还是一个图书馆,他会很开心。城市之光的创办者劳伦斯,如今已经99岁高龄很少再出现在店里。年轻的店员虽然在书店里工作,却很少见到他,不过店里还是处处都有他的痕迹。
一层和二层阁楼之间的墙上贴着的路牌,二层诗集屋的小桌子上摆着劳伦斯自己的诗集(他是个诗人,也是个画家)。诗集的封面上是他的照片。其他地方,还有劳伦斯和其他诗人的合影。劳伦斯的理念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读书的地方,如果可以顺便买点书,那当然就更好了。
这家书店另外一个创办人彼得本来住在纽约。20世纪40年代到旧金山教书,他创办了美国第 一本流行文化杂志,用卓别林的电影《城市之光》为其命名,因为需要解决杂志运营问题,他打算开一个书店。在当时硬皮封面为主流的时代,他想做一些特别的事情。于是他租下了哥伦布大道261号的位置,每天置身于一堆还没有答案的商业计划里。
有傍晚,年轻的法语老师、诗人、画家劳伦斯下班回家,路过了哥伦布大道261号,他走进去向彼得做了个自我介绍,于是他们成为了朋友,两个年轻人商量出了一个计划,彼得想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,认为相比硬皮书,平装廉价书和口袋书是个不错的机会。劳伦斯则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,认为出名的书店正在努力迎合中产阶级的需要,而年轻的诗人和艺术家在那里并不受欢迎,他想支持年轻艺术家。于是两个人准备开一家书店,各自投资500美元,并且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做一个只售卖平装廉价书的书店。
廉价平装纸封面的书,在当时还不被认为是真的书,距离口袋书和平装书横扫美国书店的20世纪60年代还有一小段时间。城市之光需要平衡支持艺术家的理想与运营书店的关系—理想与经营,也是日后所有书店都会面对的问题。他们先以周边的居民为主要客源:北边的意大利区和西边的中国城,居民以蓝领工人为主。
可惜书店开了两年,《城市之光》杂志办了五期,彼得决定暂停杂志并搬回纽约,他把自己的股份卖给了劳伦斯。其实他回到纽约也开了一家书店。劳伦斯坚持了下来。在这之前他去法国读书,认为自己也多少了解的书店和出版。在彼得离开后,独自经营书店生意,并且在1955年着手建立城市之光的出版业务,用口袋书的形式出版自己的诗集。
随着时间的积累,城市之光成为了解旧金山城市的精神入口,透过书店的窗户,你能看到马路对面就是“垮掉的一代”的博物馆。面积不大,但保留了不少当年诗人们留下的手稿,甚至是开过的车。这里的店员会告诉游客,博物馆在筹建时有一个信念:开在城市之光书店旁边。
其实,城市之光创始人并不想将书店与“垮掉的一代”联系起来。城市之光这个书店提倡独立思考、追求自由和鼓励多元文化。在书店里,个别墙面上有特意张贴的小众出版社的图文并茂的介绍,这是城市之光刻意为之,希望能让追求印刷质量的小众出版社受到消费者的关注。在书店外南侧的墙壁上有巨大的涂鸦,那是与非营利组织合作,由少数族裔艺术家完成的涂鸦作品,在城市之光的地下一层书架上,为了支持非洲裔美国人作者,书店特意为他们设立了一个书架,每周更新一次书籍。
另外,城市之光的员工中,有四成是少数族裔。书店里还有一个在2016年美国大选后特别设立的书架,上面摆放着跟美国政治思考有关的书籍。“我们觉得作为独立书店,对大选结果应该有自己的态度。”
当时一个店员说,如果城市之光像其他书店一样,摆放畅销书或者员工自己都不喜欢的书,那就失去了这家书店的精神。城市之光出版社的书籍会有单独的书架,展示。大部分正面面对读者摆放的书籍会在下面加上打印的卡片,用不同颜色区分出不同员工写的推荐语。其中既有对书中内容的点评和思考也不乏,是我近期喜欢的一本书,如果谁不喜欢它,请不要说你是我的朋友”这样的调皮话。
书店也会经常举办线下活动。仍以文学为主。在出版商、独立书店、连锁书店和作者这条商业链条里,独立书店是真的尝试将读者当成客户的一方。书店没有亚马逊能采集的购买数据,无法为用户画像,书店的数据陈列方式也不同于亚马逊的推荐系统,像旧金山这样的书店,在书店的主人成为房东,为书店去掉房租压力后,它的竞争力就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历史,以及他对旧金山这个城市的意义。
“城市之光是旧金山图书销售的支柱,藏书的数量和质量都很了不起。”只不过,作为零售业,即便占据核心地段,人流量大,去掉房租成本压力,城市之光仍然要面对两个核心挑战:一是在如今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的旧金山,如何为员工持续提供有竞争力的报酬,保证员工在这个城市过着体面的生活。另一个挑战集中在书店经营人的传承问题上。书店的接班人是一个略显棘手的问题。
“如果这家书店的奋斗史淹没在迎合潮流的趋势中,那我们不如各自寻找新的出路。”一个员工曾经这么说。
但愿他们不被淹没,始终是旧金山的城市之光。